校园文化

生命如水

2015-10-17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量:

—采编《水沐年华》校友风采录感言


山西水院建校五十周年已经画上圆满的句号,常常萦饶于心间的感慨却挥之不去。特别是在采编《水沐年华》的过程中,多少鲜活的生命常常浮于眼前,如江河之水,滔滔涌流。

《水沐年华》的书名,起于水的联想,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于是水木清华,水清木华成为多少人心中的圣地。清华因此而得名。玲珑一泓秀水,四时变化山林,给人一种意境无穷的韵味。如此又有了“水木年华”之词。世人知道有一个青年歌手组合,唱红半个中国,用的艺名就是“水木年华”。在建校五十周年之际,学校为了更好地展示50年来从水校走出的历届校友,在水利战线抑或在其他战线的校友的辉煌业绩,决定采编校友风采录一书。受命之初,深感责任重大,千钧重托系于一书,这样的书名需要画龙点睛,承载千秋,不可随意。由“水润”到“水沐”,一字之差,推敲万千。征求方家意见,一则谐音“水木年华”,一则“沐”字本意更能够充分体现水校学子在名副其实的水上学校——水校接受知识雨露,永浴知识海洋的深意。从而,才有了“水沐年华”书名。真是怀胎十月苦,一朝分娩啼。这啼哭是一首嘹亮的歌声,是对生命的礼赞!

校友满怀深情,回忆在母校的点点滴滴,犹如颗颗珍珠,串起时已是一条闪光诱人的珍贵项链。生命如水,水有多少美好的品德,沐浴着万千校友。他们如水之德,如水之义,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华章。

采编过程,稿件一一审阅,反复推敲、修改、增删,题目为避雷同,千虑一得,每篇文章,过目不在三遍。有的文章荡气回肠,师生之情,同学之谊跃然纸上。如援藏毕业生李庭选,自己在西藏艰苦的条件下将和老师合写的论文稿费65元如数寄给老师,而老师却悉数返回,附言感人至深,让我眼含热泪,感怀不已。还有在困难时期赵廷俊老师用自行车带他回到安邑家里吃饭时的情景,让他终生难忘。在老师弥留之际,他千里迢迢赶回,握着恩师骨瘦如柴的双手泪如泉涌,此时此刻师生之情无法言表。我想,人世间最纯真的感情莫过于此。不图名利,不求索取,竭诚付出,真情回报,如水至纯,清澈澄明,不含一丝杂质。还有在困难时期饥饿常常噬咬着年轻的身体,校友范树立的回忆,农场菜地的胡萝卜使他满口溢香,这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忘却的一道美味。这对今天的青年是不可想象的。生命中许多美好的情感体验,却是在生命最困顿时产生萌发的,这不能不让人感慨万端。

还有,忘不掉的是学校的露天电影,老窑洞,麦田,老城墙;忘不掉的是食堂美味的卤面,馒头和香脆的麻花;忘不掉的是元旦越野长跑,油印小报,测量实习......这一件件,一幕幕生活图景、剪影,就象电影一样永远铭刻在校友记忆的感光板上,成为一生真珍贵的回忆。校友刘锁爱每每深情地给她的女儿讲起母校,她的女儿总要嗔怪地说她说了一百遍了。可见,母校在这些校友心中的份量。生命如水,潺潺流去,流不去的是那份对母校的情义,虽然他们韶华已褪,青春不在,却给他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品德,留给他们的是勇气和智慧。

50年早已今非昔比,母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的遗迹在校友的眼中已经很难找到痕迹,这一人文历史的缺失,褒贬难辨。我们今天的高楼大厦、多媒体现代教室可否给未来的校友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我不得而知。我知道历史是在艰难的行进过程中,划刻在时光隧道中的深深印痕,来得太轻松、太随意的东西可能随风而去,难以传人。

我们下一个50年,这如水的印记会深深镌刻在记忆的摩石上吗?我们问自己,我们问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