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走近安邑塔

2016-05-23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量:

"安邑塔,十八匝,牯辘一匝,轱辘二匝……”一首古老的歌谣,在我童年嬉戏的岁月里低吟浅唱;一份“远望不如近看的好奇”总在心头萦绕不去,让我在寻寻觅觅中期待能亲临它身旁的机会。

记得10岁的那一年,我自告奋勇随父亲前往“安邑食品站”卖猪,第一次踏上用砖铺就的安邑大街,即被不一样的繁华所吸引。时正逢集日,街上人流涌动,叫卖吆喝之声不绝于耳,但最热闹的地方当数安邑供销社门口,左手一溜标示牌,百货布匹、烟酒副食、五金日杂、生产资料——不算短的街面上,令父亲与我几乎无法穿越,我茫然四顾,还在路上望得见的安邑塔,此刻淹没在高墙林立的大街上,哪里去找它的踪迹?

  卖掉了猪,我看见父亲用手绢把钱—层层裹好,揣进怀里,把毛毛分分钱装在裤兜里。他不同意我瞎猫乱撞,让我坐上平车,把我拉到供销社门口,从里面买了一个火烧夹肉塞进我手里,算是对我辛苦一趟的犒劳。

 这顿奢侈的享受,暂时按捺住我想看塔的渴望,父亲又在小摊上为母亲买了一把木梳,他把两个裤兜翻到裤外,确信用光了零钱,才放心地拉着我上了路。

 此时,安邑塔高耸的身姿又赫然出现在我眼前,然而我只能默默地注视着它,注视着它一步步远去,直至消失,我心里不禁一阵失落。

 生产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摆脱了贫穷,生活开始走向富裕。粮食打多了,“交公粮”便成了一年内最忙碌的事,已长大成人的我便驾着自家的毛驴,装上爱国粮,奔向安邑粮站。

 我双腿叉立,站在车辕上,双手握着缰绳,迎风高歌,一任风儿扬起敞怀的衣角在胸膛拍打。这时我的目光会牢牢盯住前方,锁住扑入视野的安邑塔。心愿只有一个,交了公粮,定要零距离地摸一把。我把这个想法告诉跟在车后的父亲,父亲说:“塔看似很近,其实真的走近它身旁,还有几里的路程,况且驾着牲口,多有不便,以后再说吧。”刚升腾起的一股热情,被父亲一瓢凉水兜头熄灭。我不禁有点沮丧,安邑塔,为什么你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

 一晃若干年,我从外地经商回家,终于心无旁骛地踏上安邑这条老街,与时下蓬勃兴起的运城禹都相比,这条老街显得疲惫而寂寥,我站在十字街口最后依依不舍地望了它一眼,转过身向着塔的方向走去。

 站在塔下,仔细端详:这塔远望是圆形,近看呈八角状,壮阔挺拔。仰望塔尖,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已裂缝数道,似欲塌落。稍大点风吹过缝隙,呜音如萧,余音袅袅不绝。群鸟穿梭,啁啾有声。环顾四周,塔下是鳞次栉比的居民区。我以手扶额,不免担心起来:倘若遇上强震,“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但遍观塔下住户,并无为此搬迁远离,许是故土难离,乡邻难舍吧?

 塞在肚里的这团疑问,在我遇到一位放羊老人后,终于得到释然,他的家就住在塔下的小巷里,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古人造这个塔时,不像现在盖高楼大厦,有塔吊、上料机、钢管架,全靠的是人力,他们用土方垫起高度,一层一层往上建,用土方骈成的坡度一直延伸到张家坡,这个村便由此得名。施工中,负责给民工做饭的是一位老太婆,人称郭老娘,她可不是一股人,乃是一个神婆。在最后塔尖圈成庆贺时,一名民工突然发现这个老太婆正在做饺子,可民工们嫌老太婆不太讲卫生,自然不肯吃。郭老娘长叹一声,倒掉饺子,右脚勾住铁锅,一用力,“嗖”的一声,铁锅就像离弦的箭一样朝塔尖飞去,到顶时,底朝上,不偏不倚地扣在了塔尖上。

“你说有神锅罩顶,这塔能倒吗?要倒能等到两千年后的今天吗?”老人倏忽瞪圆了双眼,紧紧盯住我,那架势,似乎我要是不同意,定要与我理论到底一般。见我随声附和,他才长长的吁出口气。

 就是这一番色彩鲜明的话语,在我离开老人后,还如潮水一样在我心底汹涌,让我的思绪在这扬起晚风的小路上翻腾不已。我忽然觉得,安邑塔,还有塔下住着的安邑人,其实和千千万万个中国人一样,千百年来,他们不都在构筑着同一个梦,富民强国的梦吗?                               (20156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