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旷世之恋——后土祠寻根遐想

2016-07-01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量: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千万年来,黄河奔流在这黄土高原上。水美田肥的原野上,滋育了源远流长的华夏血脉。先民敬畏天地,设坛祭祀;无论天子庶民,莫不叩拜祈福。汉武于此得鼎,易庙为祠,赋秋风而歌天下,唐宋规格渐臻巅峰,香火兴旺,福泽四方的声望久传不绝。

皇天后土,民生所系,祭天祀地的虔诚从来没有消退过,一脉相承的根祖文化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液里,辉映在千秋大业的丰碑上。东方哲学的精髓在“和”,洞彻阴阳对立,也明白盈亏有序;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即使在父权的家天下,后土母系的寻根之旅从来没有中断过。在构筑中国梦的今天,来自五湖四海的儿女们,膜拜后土的那份敬仰那份赤诚,不正坚守了数千年来最可贵的文化魂魄吗?本是同根生,就该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明辨是非,携手共进。

汾黄交汇的地方,犹如一个宽广的怀抱,浩淼的水波带来远古的呼吸,在这里一往无前地奔涌着,传递着一个民族亘古至今不变的心声。葱茂的水草丛林,平静地端详着一波又一波的洪流,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永不停息地向着东方,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欢呼高歌着光辉的昨天与今天,无论苦难还是辉煌,在母亲河的心中都是义无反顾的坚定、乐观与豁达。今天,流过后土祠的黄河水如此清澈,彻底颠覆了我们对黄河水的认知,一头连着天山昆仑,一头奔向大海朝阳,也许母亲河在告诫自己的儿女:心有所系,虽历难而必有所成。

河水淙淙,沙丘绵软,临河而踞,思绪缥缈,甚至可以想到生命的平凡和永恒,想到个人的渺小和伟岸,多少耕种稼穑和战火荣光的历史,都在静静的时光中一页页地翻开。回望雾霭中,轮廓鲜明的后土祠,那曲折刚劲的线条仿佛一轴肃穆大气的书卷,蕴含着多少帝王百姓的善念与期盼,见证了多少风云与造化!祭祀大典就要开始了,依依不舍地离开母亲河,伴随着远远传来的威风锣鼓声,我一步步地走向巍峨庄严的后土祠。黄土崖之上,亭楼飞檐,廊道曲折,那就是令人神往的后土祠了,那里是华人心中最具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殿堂。

走近后土祠,就走进了人的海洋,可以听到各种乡音,领略到不同的气质,体悟到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然而今天,都是一样的赤子情怀,一样跪拜的姿态,不跪假恶丑,只拜天拜地拜心中的敬仰!盼风调雨顺,盼五谷丰登,盼国运昌盛;一个充满钙质的民族脊梁,一个繁荣昌盛的家园,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世界,才是举国的向往和期盼。面对和善的后土圣母像,每个人都会敬畏的一拜,这时候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你只需要以心托付,静静的正殿里,人们一波一波地来,一波一波地去,留下足迹和心念,带走希望和福报,每个小我汇聚成大我,浩浩荡荡地托起民族的希望。

远远地,旗幡飘飘,长角高鸣,祭牲开道,百官列阵,汉武祭祀后土圣母大典开始了。百姓手执贡香,人流缓缓涌动,在曲折的山道上走成一条蜿蜒的长龙,每个人的心愿也仿佛随着队伍融汇变化成巨龙的形状。大典不过是个表演的仪式,但这仪式却寄托了真实的心愿,传承着古往今来的文化魂魄,母亲河第一次流过这里就埋下了向善的种子和大同的心愿,轩辕大帝扫地为坛的时候就树起了民族的旗帜和图腾,这精神不只留在史册里,还活在仪式中,烙印在族系的基因和血脉,今天这大典的仪式就是要唤醒民族的基因、生命和精神。

    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华夏文明源于农耕文化,丰雍的黄河水养育了炎黄子孙,带着天山昆仑的圣洁高贵,历经九曲十八弯的艰难险阻,向着大海朝阳的美好未来,在岁月轮回中坚定而乐观地笑看春播秋收,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祠内祠外,人潮汹涌,川流不息,传递着一个声音:一个民族好像一棵大树,只要不忘记根本,就能吮吸源源不断的养分,根系扎得越深,养分越丰富,这样才能顶天立地,枝繁叶茂,荫庇千秋万代。千千万万的同胞,有了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就有了牢不可破的意志与力量,任何天灾人祸与外来挑衅,都难以阻挡中华民族浩浩荡荡的前进征程。

河道轮回,恋着脚下的土地。后土祠几番迁建,依然望汾黄而不悔。后土以圣母示人,人亦歌黄河为母,这情怀历风雨而旷世不易。河东河西,不过一河之隔,倘若坚守这旷世之恋,内心必然强大,有了望秦瞻鲁的视野与勇气,生命的路途也必然越走越宽广。

(河东文学∣与您同行  原创 2016-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