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夏朝古都禹王城

2016-06-06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量:

追根溯源古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要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年8月,市委、市政府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打造以“古中国”为标识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这一决策抓到了根本,抓住了关键。

 

有史记载:禹为华夏族首领,建都安邑,以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安邑古属冀州,在禹域九州的中部,故称为中国。“禹王城遗址”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位于夏县城以北15里处。1975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113日又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长32华里,面积13平方公里,分小城、中城、大城和禹王庙四大部分。安邑城是重华(舜帝名)给大禹的封地,历史上说“华封三祝”就指这里。相传尧帝禅位后,一次在安邑城巡察,大禹封地的夏民族祝尧帝多寿、多福、多子。历史上称为“华封三祝”,由于华封之地夏民族很多,后来就把这里称为华夏之地,华夏的名称也就是这样来的。所以禹王城号称“华夏第一都”、“华夏第一城”。禹王城是春秋战国时魏国的都城,魏斯图治安邑在这里建立了魏国。据《二十四史后汉·九卷》云:汉献帝在公元19512月庚辰,车驾乃进……夜渡河、乙亥、幸安邑。又云:汉献帝建安元年春,正月初七在安邑郊外(京城隍庙)祭祀上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安元年。禹王城可谓是夏、魏、汉三朝古都,同时也是河东郡址所在地。

 

大禹受舜禅让,在安邑(今禹王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大禹开国造城,分州施治为中国的政权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大禹治水十三年于外,栉风沐雨,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深受各族人民的尊敬。大禹治水敢于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是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他执政时“一沐三握发”、“一餐三接待”、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的厚德载物高尚品德,已渗透到整个华夏民族的血液之中。

 

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篇》载:尧号禹曰,伯禹。官曰,司空。统领州伯以巡十二部。尧崩,禹服三年丧,昼夜悲泣。舜受尧禅,荐大禹改官为司徒内辅。癸酉五十载,舜崩。禅位于禹,禹服三年丧,形体枯槁,而目黧黑,让位于商均,退处阳山之南,阴阿之北,万民不服,商均追究禹之所,禹不得已践天子位,建都安邑。《帝王世纪》云:禹都安邑,有禹都旧城即是其地,周、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秦为河东郡地,汉置安邑县。

 

北宋名相司马光《通鉴》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德不仁,汤放之。司马光所记的夏桀之居。左边是河南的济源县,右边是陕西的华山,南边是河南的洛阳,北边是山西的壶关。这个夏桀之居和禹王城遗址所在地相符。辞源0645页记:禹都安邑为禹所建,在山西夏县北。又记:楚国大夫屈原在(哀郢)九章中写,曾不知夏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这和禹王城遗址也相符。又记:自关向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所说的秦晋之间就是咸阳(秦都)和侯马(晋都)之间,也正在潼关以西,正好就是禹王城遗址。

 

其次,我们再从碑刻记载上看。碑刻是我国记载重要历史事件的一种方式。《明·重修大禹庙》碑载:三代圣帝明王,率居河东是故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后汉·乾祐元年重建禹庙》碑载:昔乃庙立故都绍隆本址,历代绵邈,殿宇凋疎。是说大禹庙一直建在夏故都原址上,历代更替,为时久远。《元·至正十四年夏县重修大禹庙》碑载:蓋盛德必百世祀,有庙则人心萃,所由来尚矣。在昔唐虞之世,洚水横流,民无底居,而天下几不国矣。大禹出而治之,然后九州平,五行以顺,而民生衣食于棼伦修叙之中,迨于今几四千年,所谓盛德之当祀,宜与天地相为无穷也。安邑夏后氏故都,邑之人尤重事禹。后魏分其东为夏县,邑之墟故存焉。《明·平阳府志》记载:禹王庙夏台于其中,为都会故地。实所撬撵所先及也,居夏之故墟,为夏之遗民。说夏台就是现在的青台,禹王庙所在地。也是都城的集会地方,邑民居住在夏都废墟之上。《清·道光十二年永济县重修禹王庙》碑载:古帝王之有庙祀也,崇德报功于礼隆矣,建于京师者,惟禹巍巍平成,至德无量,庙于安邑,祀会稽礼也。《清·夏县重修大禹庙》碑载:青台是禹治水时涂山氏望夫处,在禹旧都皇城内。以上碑刻有汉代的、元代的、明代的、清代的,都证明禹王城就是夏代的都城。

 

再次,我们从禹都周边地理名称来看。每个朝代的兴亡都会留下许多演义和传说,也会给当地留下磨灭不掉的历史地名。禹王城遗址就是夏代的都城,后被魏国、汉朝、河东郡址所掩埋,地下文物层面达24米,是研究禹都历史的实物宝库。涂山氏望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