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煮壶端午念屈原

2016-06-12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量:


 今天 汨罗江为一个人而流。

 行走在五月初五的迤逦思念中,我拿麦黄当引料,用骄阳来喂火,添上屈子的泪水,再加上一点儿雄黄酒,五色线,桃红杏黄、绿艾香粽,慢慢熬出端午节的味道。

   于是,我左手挎着一篮子对故人的思念,我右手轻轻地推开端午的大门,一步便来到了等候屈原的地方!

隔着历史的河流---汨罗江,2000多年奔腾不止的澎湃浪花,我站在公元2016年的这头,陶醉于北方河东大地的麦黄;他站在公元前340年的那一头,戚戚于江南汨罗江畔的稻香。当我把五月深情的眸子投向历史的彼岸,在那被时光迅速放大的瞳仁里,我仿佛看见了在公元前的今天,在愁云密布,惨雾弥漫的汩罗江畔,腰系博带,佩带陆离长剑,头戴切云高冠,身着雪白罗服,形容枯槁的屈原,怀抱巨石,纵身一跃,以“天问”的悲愤在汨罗江上空画出一道历史的弧线,在湖水中央激溅澎湃起滔天的巨浪……还有那随着浪花散落一江熠熠生辉的诗句,或浪漫、悲壮,或忧患、哀痛的情感在激流大浪的簇拥下,跌宕起伏成一面爱国的精神旗帜,猎猎激荡在五月端午的历史上空…

  从此,汨罗江的河流只为一个人流;五月初五这个日子只为一个人绽放。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两千多年呵,汩罗江水依旧奔流不息,屈子的泪水呵,依旧汩汩流淌不止,那一缕魂魄呵到底是凝聚在笔端流淌成民族的墨香,还是藏身在鱼腹唯恐染得世尘埃……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这不仅是苏轼的悲唱,这也是一个民族的共鸣!

当《离骚》成绝章,《九歌》成绝唱,《天问》成绝响,那发黄的《诗经》便横亘成了民族历史文化进程中不可攀越的高峰。而那“离骚”、“楚辞”便成了高山之巅可望而不可及的皇冠明珠。屈原所表现出来的文人风骨和诗人气质,就一同点燃在艾草的烈焰之上,一同飘香在粽子之中,一同呐喊于龙舟竞渡之时。以五月汩汩流淌的文化血脉滋润供养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性格和民族心态。

 昨日战国时期的忧伤已被风干,今天幸福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看大江南北,青青艾草插门户;看长城内外,粽子飘香上案台。香包绕脖颈,五彩缠手脚,雄黄抹耳朵,端午在今朝!

这世间,幸有屈原,才有了端午!

 粽入口中,香留齿间,七分化作民族诗魂,剩下的三分,传承给中华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