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探秘早期晋国水之源

2016-10-18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量:

遵循先贤古籍中的记述,在相关专家的指点下,笔者一行寻地名、查遗迹、涉河道、跃山涧,终于在绛县磨里峪一个名为大晋堂的小山村,找到了早已坍塌的晋水庙

〖核心提示〗

  最早的晋国在哪里?司马迁说:“河、汾之东,方百里。”我们探秘早期晋国水之源,只能在隶属晋国故地的绛县、曲沃、翼城等县域内起步。

  928日,我们同我省考古专家田建文,绛县政协副主席、文物旅游局局长柴广胜一起,遵循古籍索引指示,寻地名、查遗迹,涉河道、跃山涧,终于在绛县磨里峪一个名为大晋堂的小山村,找到了早已坍塌的晋水庙,在距庙不足20米的地方,惊喜地看到了清澈甘冽,汩汩涌冒的一泓清泉。大家惊喜地走近跟前,仔细确认后一致认为:这里应该是“晋水源”。

 “唐”因晋水而改“晋”

   历史上绵延600多年的古晋国,无疑是山西永远的骄傲。

  早在公元前1040年前后,周成王“桐叶封唐”,将“唐”国交给其弟叔虞掌管。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把国号由“唐”改为“晋”。燮父为什么要改国号为“晋”,这个“晋”是地名,还是历史事件?抑或是一条水的名称?带着疑问,早在6月间我们到新田拜访考古专家田建文先生时,就当面请教过,田先生说,燮父改“唐”为“晋”,在相关的古籍中可以找到答案。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说唐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郑玄在《诗谱·唐谱》说:“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从古籍中不难看出,晋国的出现同晋水息息相关。

  关于晋水,赫赫有名的太原晋祠水,其影响也较深广,我们认为,这同晋国六卿之一的赵鞅营筑晋阳城有关。这一年是公元前497年,起因是赵鞅讨伐邯郸午,拉开了晋灭范氏、中行氏的序幕,先建晋阳城,后将城西南流过的水称为晋水。赵鞅此时的这些举措,已是晋国走向衰亡的末年,比燮父手中诞生的晋国,至少迟了500年。

  至此,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晋”地有晋水,晋国因晋水而得名,晋不是一个事件而是地名。

 

尧墟之南有晋水

  确定了早期晋国的疆域,晋水在晋国的哪里?

  史书载:“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于是,依据晋南地图的指向,确定了核心位置后,我们开始了寻找。在尧墟之南,仅有的两条河流纳入我们的视线,一条是涑水河,源于绛县陈村和紫家两山峪,流经闻喜、夏县、永济后汇入黄河,此河在绛县台垣之上,距尧墟甚远,应同晋水无关。另一条便是晋国腹地的浍水河(也是尧墟之南的唯一)。此河地处绛翼两县交界处,海拔475米。源于绛县东北,经曲沃、侯马流入汾河。

  《水经注》记载:“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又西南与诸水合,谓之浍交。”依据古籍索示,我们来到浍水腹地,在当地熟人帮助下,越沟攀崖,涉渠跨河,从多支河溪的流向中寻找浍水的主要水源。发现有三:一是被称为“五水归宗”奇观的绛县大郡泉、贺水泉、程景泉、范璧泉、晋峪泉,五泉自东向西在绛县大交镇汇流后,全部注入浍河。

  二是绛县东呈弧形排列的续鲁峪、里册峪、磨里峪等季节性洪水和山泉的注入。尤其是东南端磨里峪的大晋堂村的泉水,自古川流不息,从当地的传说和地表土层覆盖下的沙石层看,这支水流自东向西潜入河下后,在古称清河湾的地方与南面来的里册峪黑河潜流相汇,折北过三涧村后喷涌而出,形成著名的“老泉”,再经范璧、浍南直达浍河。

  三是出自绛县西南沸泉村的绛水。郦道元《水经注》记述,“水出绛山东,寒泉奋涌,扬波北注,悬流奔壑,一十许丈,青崖若点黛,素湍如委练,望之极为奇观矣。”此水自南向北流入曲沃境内后归入浍河,成为浍水的主要水源。

  弄清了浍水的基本脉胳,有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到了面前:既然浍水就是晋水,且文献多有论述,为何晋水的称谓会在历史的记录中悄无声息了呢?我们分析,习惯有时也是真理,这一带本来就是多支水流“浍交”的地方,人们只称“浍